非小細胞肺癌有了全新療法
日期:2016-08-05 09:19:12
肺癌是癌癥死亡最常見的原因,約占所有腫瘤相關死亡的三分之一。腺癌,一種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癌癥診斷的百分之40,但是這種疾病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
最近,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zhí)事醫(yī)療中心(BIDMC)血液腫瘤科研究助理、哈佛醫(yī)學院講師和哈佛干細胞研究所成員Elena Levantini博士帶領的一個調查小組,已經(jīng)確定了人類肺腺癌的一種亞型。這一研究有助于識別哪些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最大,他們是否可能適合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來抑制疾病的進展。他們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癥科學研究所(CSI NUS)合作,將這些研究結果發(fā)表在今天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
本文通訊作者、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ITB-CNR)研究員Levantini說:“肺癌治療的進展,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這種致命疾病的分子起源。理解各種肺癌之間的差異,也會帶來治療策略的創(chuàng)新,使我們能夠克服疾病耐藥性、復發(fā)和進展。”
Levantini和他的同事們此前發(fā)現(xiàn),NSCLC腫瘤細胞經(jīng)常不太表達或不表達一個稱為C/EBPα的轉錄因子——這個蛋白質調節(jié)著肺組織中的基因表達及細胞增殖。已知它也在一種形式的白血病、以及肝癌、鱗狀細胞皮膚癌、頭頸鱗狀細胞癌和其他癌癥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在以往的工作中,科學家們推測,C/EBPα在正常細胞中可能作為一種腫瘤抑制因子,但它的缺乏如何促進了肺癌腫瘤,這一機制仍不清楚。
在一系列的體外實驗中,研究人員證實,C/EBPα的確是通過抑制另一種分子(已知在觸發(fā)和維持腫瘤生長中發(fā)揮作用)的表達,而作為一個腫瘤抑制因子。這種分子稱為BMI1,是一種致癌蛋白,參與了大腸癌、一種形式的白血病、乳腺癌和胃癌的發(fā)展。
為了確定疑似腫瘤抑制因子(C/EBPα)和致癌蛋白(BMI1)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首先修改了一個人肺腺癌細胞系,來過度表達C/EBPα。這導致了BMI1的表達明顯減少。當研究團隊分析來自261例NSCLC患者的組織時,他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分子之間呈負相關;即,具有低水平的抑癌C/EBPα的病人組織,有超過百分之80是BMI1表達陽性。同樣,分析來自肺腺癌患者(具有低C/EBPα表達或沒有C/EBPα表達)的組織樣本表明,具有更低水平BMI1的人更容易存活,這一模式具有預后價值。
研究人員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由C/EBPα表達缺失而定義的肺癌亞型,可能特別地從抑制BMI1的治療中獲益。因此,確定調節(jié)其表達的因素,可產(chǎn)生重大的臨床興趣。”
該研究小組還在小鼠中驗證了其研究結果。在被設計為不表達C/EBPα的小鼠身上進行的實驗中,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這個轉錄因子和BMI1之間存在一種相反關系,與來自人肺腺癌的數(shù)據(jù)幾乎相同。通過操縱體內BMI1的表達,研究人員也證實,降低致癌蛋白的表達,足以完全抑制腫瘤的形成,甚至更明顯的抑制腫瘤生長。
Levantini說:“BMI1在多種實體瘤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最侵襲形式的肺癌,其表達與腫瘤的生長、侵襲轉移、預后和復發(fā)有關。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我們,為具有低C/EBPα和高Bmi1表達模式的一小部分腺癌患者,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法。”
關于非小細胞肺癌,科學家們開展了很多研究。2014年4月,南京醫(yī)科大學潘世揚教授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種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特異性蛋白靶標SP70。研究顯示,SP70存在于癌細胞的胞膜和胞漿,可促進癌細胞增殖,因此可將它用作肺癌檢測診斷的分子靶標,同時也是抗肺癌治療靶點。相關閱讀:南京醫(yī)科大發(fā)現(xiàn)非小細胞肺癌檢測新標志物。
2014年4月,佛羅里達大學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一種新的生物標志物,與頭頸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較好預后相關。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fā)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幫助醫(yī)生為這些癌癥患者確定最佳的長期治療方案。相關研究發(fā)表在《Cancer》雜志。
2014年9月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兩種miRNA結合起來治療(let-7和miR-34)能夠在非小細胞肺癌的動物模型中更好地抑制腫瘤生長。該治療方案毒性更低,而且能靶標多個癌癥相關通路,為這種侵襲性極強的惡性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相關論文發(fā)表在Oncogene雜志上。
上一篇: Cell子刊:干細胞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下一篇: Cell子刊:為何肥胖對男性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