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膽管癌綜合性基因組研究
日期:2012-05-16 08:15:19
一個跨國科學家團隊在研究膽管癌(致死型肝癌)的誘因時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膽管癌中頻繁突變的一些新基因,為更好的了解膽管癌鋪平了道路。他們的這項研究發(fā)表在Nature Genetics的網(wǎng)站上。
膽管癌或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種預后不良的致死型癌癥。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所有原發(fā)性肝癌中占10-25%,膽管癌在東南亞尤其是泰國東北部很普遍,每年新增約20,000病例。膽管癌在泰國發(fā)生率高,是由于當?shù)鼐用耖L期食用感染了肝吸蟲(魚類寄生蟲,通過食物傳染)的生魚。肝吸蟲感染在泰國東北部相當普遍,被認為有超過6百萬人受到感染。一旦食用了肝吸蟲,這些寄生蟲會在人類宿主的膽管聚集,引起持續(xù)感染并最終導致癌癥。
研究團隊由NCCS-VARI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實驗室的Bin Tean Teh博士領導。VARI和NCCS于2007年在新加坡設立NCCS-VARI Translational Research研究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患有特定癌癥的亞洲和非亞洲病人,研究他們藥物反應的差異及其背后的生物學機理。
該團隊還包括Patrick Tan副教授、Steve Rozen副教授(都來自新加坡Duke-NUS醫(yī)學院)以及泰國Khon Kaen大學的Vajarabhongsa Bhudhisawasdi教授。這項突破性研究歷時兩年,其間新加坡科學家造訪泰國北部村莊,泰國研究者來到新加坡NCCS實驗室進行研究。
Teh教授說,這項研究為深入了解這些新基因在膽管癌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礎。
“這項研究加深了我們對膽管癌的了解?!?/SPAN>Teh教授說,“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新基因及其在膽管癌中的影響,目前需要進一步研究它們的生物學特性來確定這些基因如何引起膽管癌。”
研究人員通過全外顯子測序(whole-exome sequencing)分析了八個泰國病人的膽管癌組織和相應正常組織,發(fā)現(xiàn)了187個基因上的206個體細胞突變,并從中選取了15個基因在額外46個CCA病例中進行突變率篩查。除了已知的膽管癌相關基因TP53(突變率44.4%)、KRAS(突變率16.7%)和SMAD4(突變率16.7%),研究人員在10個新發(fā)現(xiàn)的癌基因上也發(fā)現(xiàn)了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s(突變率14.8–3.7%)。其中包括MLL3 (突變率14.8%)、ROBO2(突變率9.3%)、RNF43(突變率9.3%)和 PEG3 (突變率5.6%)的失活性突變,以及GNAS 致癌基因(突變率9.3%)的激活性突變。這些基因可以從功能上被分為三類:使組蛋白修飾子(histone modifier)失活;激活G蛋白信號通路;降低基因組穩(wěn)定性。
“這項研究使我們對膽管癌的分子機制了解得更為深入,為確定最佳治療方案提供了新治療方法。而這可能在泰國拯救許多生命,”泰國Khon Kaen 大學肝吸蟲和膽管癌研究中心的主任Vajarabhongsa Bhudhisawasdi教授說?!巴瑫r,這項研究顯示我們能通過國際合作,分享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共同改善人類生活?!?/SPAN>
研究團隊也將膽管癌和其他肝臟/胰腺相關癌癥進行了對比。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膽管癌與胰腺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該研究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研究方向,”Duke-NUS腫瘤與干細胞生物學項目的副教授Patrick Tan說“比起此前的研究成果,膽管癌與胰管癌在本研究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分子相似性,說明這兩種癌癥之間存在通用的生物學路徑。研究這這些路徑,我們將得到腫瘤發(fā)展的更多信息?!?/SPAN>
參與該研究項目的一位泰國科學家Chutima Subimerb說,她很高興能參與這項國際健康項目?!拔覀兒軜s幸能和新加坡的Teh教授及其他科學家一同合作。通過整合各自資源,我們得以完成這項有著廣泛影響的研究。這項研究對那些一直從池塘和河流中捕魚并食用的窮人特別有意義。我相信這只是第一步,未來在科研領域我們將會有更多的合作?!?/SPAN>
上一篇: 運動療法緩解阿爾茨海默氏癥或更有效